欲従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全诗是什么?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北窗竹石

宋·苏轼

病躯兀兀似枯株,

纵有拄杖行步踟。

欲従元放觅拄杖,

忽有曲生来坐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我这病弱的身体就像一棵枯树,即使有拐杖也难以行走自如,本想跟随仙人元放去寻觅一根神奇的拐杖,却忽然有一位曲腿而来的客人坐在了我的身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病中的状态和对拐杖的渴望,以及一个意外来访的客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元放”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象征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曲生”则可能是对来访者的形象描绘,也可能寓意着生活中的意外和惊喜。

赏析

这首诗以病躯开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诗人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生活不便的无奈,诗人通过“欲従元放觅拄杖”一句,表达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希望借助仙人的拐杖来恢复健康,这种向往在“忽有曲生来坐隅”一句中被打破,一个意外来访的客人打破了诗人的幻想,使诗人回到了现实,这种从幻想到现实的转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多次被贬,身体也日渐衰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健康的向往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显得尤为珍贵,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豁达和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对自然的向往、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