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日感怀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

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时。

曾见花开能几日,又惊花落已多时。

闲门寂寞人不到,只有杨花入小池。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家道中落,一生未得显达,却以诗才名世,与当时著名诗人王昙、孙星衍、洪亮吉、杨伦等交游唱和,为“毗陵七子”之一,黄景仁的诗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风格苍凉遒劲,为清代诗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十年来漂泊不定,未来难以预料,哪里还有心情再去写赏花之诗呢?春风不懂得吹散我心中的愁绪,反而让春日成了引发愁恨的时刻,曾经见过花开又能持续几天呢?如今又惊讶地发现花落已经多时了,寂寞的门庭无人来访,只有柳絮随风飘入小小的池塘中。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十年漂泊生涯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中“十载飘然未可期”直接点出了诗人长期漂泊、前途未卜的境遇;“那堪重作看花诗”则透露出诗人因生活困顿、心情抑郁而难以再有赏花之兴的心情,后四句进一步通过春风、春日、花开花落等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寂寞。

赏析

本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诗中“春风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时”两句尤为精彩,既写出了春风春日的美好,又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诗人以“闲门寂寞人不到,只有杨花入小池”作结,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孤独,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坎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长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本诗可能作于诗人漂泊生涯中的某个春日,面对花开花落的景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十年的漂泊生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现状的无奈与愁苦,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春日感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