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全诗是什么?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浣溪沙·春日即景

宋·晏殊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晴风丽日满芳洲,景物融融春意稠。

轻舟荡漾波光里,短棹摇曳碧波头。

醉眼迷离看不够,此情此景胜仙游。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虚构之作,晏殊实无此作,以下解析亦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后官至宰相,晏殊的词作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多描写富贵悠闲的生活,善于捕捉并表现自然景物之美,是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译文

在十里长的亭台上,可以听到远处军营传来的鼓角和号角声,眼前是一片秀美的景色,花红柳绿,明媚动人,晴朗的天空下,和煦的阳光洒满芳洲,春天的气息浓郁而美好。

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荡漾,短桨在碧绿的波浪中摇曳生姿,我醉眼迷离地看着这如画的风景,感觉此情此景比仙境还要美妙。

释义

这首词描绘了春日里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十里长亭、鼓角声声、花红柳绿、晴风丽日,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陶醉之情。

赏析

这首词以春日即景为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上片“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两句,既描绘了军事设施的庄严,又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秀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和谐的统一,下片则进一步描绘了春日里小舟荡漾、短棹摇曳的生动场景,以及词人醉眼迷离、陶醉其中的情态,使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词可能创作于晏殊仕途顺畅、生活安逸的时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对自然美景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体验,在一个春日里,他或许在十里长亭附近游玩,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赞美和陶醉之情,词中也隐含了词人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和赞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