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和子由踏青
宋·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车轮痕。
城头日暮斜阳尽,陌上花飞绿草茵。
便须置酒呼同舍,看赐飞龙出帝闲。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译文
东风吹拂着田野小路,惊起了路上的微尘,游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初次感受到春天的欢乐,人们趁着闲暇正好在路边饮酒,麦苗短小还不怕车轮碾压的痕迹,城头上夕阳已尽,斜阳余晖洒满大地,田野小路上花儿纷飞,绿草如茵,这时就应该摆设酒宴呼唤同伴们一起畅饮,观赏皇帝赐给的飞龙骏马从皇宫中驰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踏青时的欢乐景象,以及人们享受自然美景、共饮美酒的愉悦心情,便须置酒呼同舍,看赐飞龙出帝闲”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同伴们共赏美景、畅饮美酒的豪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皇恩浩荡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欢乐氛围,诗人通过描绘东风、微尘、游人、麦苗、斜阳、花草等自然景物,以及置酒、呼同舍、看飞龙等人文活动,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欢乐心情融为一体,特别是“便须置酒呼同舍,看赐飞龙出帝闲”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与同伴们共赏美景、畅饮美酒的豪情,还透露出一种对皇恩浩荡的感慨,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共同踏青时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外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积极面对生活,与亲友共赏自然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皇恩浩荡的感慨,这可能与苏轼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但他并未因此抱怨或消沉,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