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此二句为后人添加或化用,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常与原诗并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全才,其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王安石并称“王苏”和“唐宋古文八大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前四句译文)
细雨把竹子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只要让竹子不被砍伐,不久的将来,它就能长到高过云霄。
(后两句译文,基于化用情境)
我为了品尝阳羡的雪芽茶,特地前来;而你,应当会用惠山的乳泉水来招待我。
释义
前四句描绘了雨后竹林的清新景象,以及作者对竹子自然生长的期待与赞美,后两句(化用部分)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雅趣共享,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享受。
赏析
苏轼此诗以竹为题,借竹言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精神的赞美,前四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竹林的清新与生机,展现了竹子的高洁与坚韧,后两句虽非原诗直接内容,但常被后人引用或化用,与前四句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高雅生活的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苏轼一生酷爱自然,尤喜竹,其作品中多有以竹为题材的佳作,此诗很可能是苏轼在游览或居住于某处竹林时,有感而发之作,至于后两句的化用部分,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风格,为了表达某种情境或情感而添加的,苏轼与茶、水等文化元素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这样的化用也颇符合他的文学风格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