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全诗是什么?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碧澜堂

宋·范仲淹

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孤。

严濑只应供月钓,谢公犹自爱烟芜。

使君携客同游赏,试倚阑干一醉呼。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今属江苏)节度掌书记官范墉之家,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等职,因秉直进谏,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职,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天目山前,绿色的湖水仿佛浸湿了衣摆,我站在碧澜堂上,看着船只首尾相接,缓缓驶过,潮水涌来,浦口边的蒹葭在暮色中摇曳,日落时分,城头上的鼓角声显得格外孤独,严陵濑或许只适合月夜垂钓,而谢公依然喜爱那烟雾缭绕的荒草之地,如今我带着客人一同游赏,试着倚靠在栏杆上,畅饮一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碧澜堂上所见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首联写天目山的绿意和碧澜堂上看到的船只,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颔联通过“潮生浦口”和“日落城头”的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孤寂,颈联则借严陵濑和谢公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尾联则点明了作者与客人一同游赏的情景,以及畅饮一醉的豪情。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古代贤士的敬仰,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描绘天目山的绿意、碧澜堂的壮观、潮水的涌动和日落的孤寂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作者也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仲淹在担任杭州知州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推行“庆历新政”而遭到贬谪,但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关注民生疾苦,积极治理地方,在任杭州知州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不忘欣赏自然美景,陶冶情操,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