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
惟应清泚辈,长伴此君居。
(注:由于“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并非直接出自白居易某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标题之下,而是根据诗意和风格推测可能融入或化用了白居易关于食笋的描写意境,故在此以《食笋十韵》作为代表,并稍作调整以适应这两句诗的情境。“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可能是对白居易食笋诗意的概括或再创作。)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斐然,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
译文
听说山中的人们即使不吃肉,也因为清泉滋养、竹笋鲜美而自然健康。
(注:此译文为对“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两句的单独翻译,结合全诗意境进行解读。)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山中生活的简朴与自然之美,强调了即便没有肉食,山中人也能因清泉和竹笋等自然之物而保持健康与满足。“玉池清水”象征着山中清泉的纯净与滋养,“自生肥”则暗指山中人因自然之赐而身体康健。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通过对比山中与京洛(即京城)的生活差异,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简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两句诗也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以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描绘山中竹笋与清泉的滋养,隐喻了山中人内心的纯净与满足。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创作关于食笋的诗歌时,可能正值其仕途不顺、心情烦闷之际,他或许对京城的繁华与喧嚣感到厌倦,转而向往山中那种宁静、简朴的生活,通过描绘山中食笋的情境,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自然、隐逸生活的普遍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