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暮年学柳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即“性灵”,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三袁”一脉相承,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对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都有批评,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补遗》,《子不语》、《续子不语》等著作传世。
译文
到了晚年想要学习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指保持高尚的品德和节操),但自己的嗜好(如饮食的酸咸口味)却与这种追求不相符,书籍如同多情的老朋友一样,无论清晨还是黄昏,无论忧愁还是快乐,都与我亲密相伴。
释义
首句“暮年欲学柳下惠”表达了作者晚年希望效仿古代圣贤柳下惠的高尚品德,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大夫,以坐怀不乱著称,象征着高尚的节操和自律,但接下来“嗜好酸咸不相入”一句,却以自嘲的口吻指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这种追求之间存在差距,暗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改变的不易,后两句则转而描写书籍作为精神寄托的重要性,无论喜怒哀乐,书籍都是作者最忠实的伴侣。
赏析
这首诗以暮年为背景,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书籍作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首句与次句之间的转折,既体现了作者的自省和自嘲,也反映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后两句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书籍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深厚感情和依赖,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哲理的思考,又有情感的抒发,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辞官归隐,过上了闲适的田园生活,在人生的暮年,袁枚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追求,对于高尚品德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深刻的感悟,作为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书籍在他生命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和慰藉,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