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出自哪首诗?

小星1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述怀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崤函盖复在,商颜行可久。

胡为舍此去,羁旅南浮舟。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辗转不可彻。

九度附书急,十度排阍入。

自谓谏诤臣,飘流去无迹。

即今漂泊处,禾黍属秦人。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卧松云。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等职,杜甫早年曾游历四方,结交名士,曾应试不第,天宝年间,杜甫赴京应试,因李林甫弄权而落第,后杜甫漫游四方,寓居长安十年,未能有所施展,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逃至凤翔,授左拾遗,杜甫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晚年漂泊于湖南一带,最终在岳阳附近的一艘小船上逝世。

译文

杜陵布衣我已年老且愚昧,随口便将自己比作古代的贤臣契和稷。

释义

“杜陵布衣”指的是杜甫自己,他常以布衣自称,表示自己的平民身份。“老且愚”则是自谦之词,表达了自己年岁已高且才智有限的感慨。“信口自比契与稷”则是杜甫自比古代贤臣契和后稷,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充满了深沉的感慨和无奈,诗中,杜甫以“杜陵布衣”自称,表达了自己对平民身份的认同和自豪,他又以“老且愚”自谦,表达了自己对年岁已高且才智有限的感慨,尽管身处逆境,杜甫仍然不忘忧国忧民,他将自己比作古代的贤臣契和后稷,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这种情怀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湖南之时,杜甫已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长期的漂泊生活,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在这首诗中,杜甫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自己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和无奈,他也表达了对古代贤臣契和后稷的敬仰和向往,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