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夕
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旧里如今应绿尽,桃花落尽菜花开。
作者及朝代
崔涂,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礼山,江南人,他一生漂泊,曾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等地,晚年寓居秦中(今陕西一带),崔涂工诗,擅长绝句,风格清丽,尤善抒发旅途愁思和个人哀怨,在晚唐诗坛颇有影响。
作者简介
崔涂生活在晚唐动荡不安的时代,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异乡,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漂泊之苦、思乡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晚期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译文
流水落花都显得那么无情,送走了东风,独自经过了楚城,在梦中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却只见子规鸟在枝头啼鸣,月已三更,傍晚时分,烽火过后,我才开始沉醉于这片刻的宁静,而春天的大雁飞来时,雪还未完全融化,故乡此时应该已经是一片绿意盎然,桃花落尽后,菜花又开遍了田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漂泊异乡的无奈,首联以“水流花谢”象征时光流逝,次联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强化了思乡之情,颈联“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既描绘了边塞的烽火与春雁归来的景象,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渴望,尾联则想象故乡春天的景象,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崔涂深沉的思乡之情,颈联“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既描绘了边塞特有的景象,又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诗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意蕴深远,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崔涂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代,诗人自己也是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异乡,饱受思乡之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