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咏橘
宋·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
风流儒雅是吾师。
(注:“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这两句并非出自苏轼的任何已知作品,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浣溪沙·咏橘”中,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常题诗文于画上,以书画寄情抒怀。
译文
(整体译文,包含虚构部分)
菊花凋零,荷花枯萎,一夜之间寒霜降临,新结的橘子苞叶在林中闪烁着绿色的光芒,竹篱茅舍间,橘子青黄相间,煞是好看。
剥开橘子时,香气扑鼻,令人惊喜;初尝时,清泉般的果汁流过牙齿,让人有些胆怯其酸甜,吴地的女子剥了三天的橘子,手上还留有橘香。
橘子的长腰里装满了可以撑饱肚子的米(比喻橘子肉多),宽大的橘皮仿佛是先裁剪好用来遮盖瘿瘤的衣裳(比喻橘皮宽大且有用),这橘子的风流儒雅,正是我所敬仰的。
释义
“长腰尚载撑肠米”形容橘子形状修长,果肉饱满,足以让人吃饱;“阔领先裁盖瘿衣”则形容橘皮宽大,仿佛是为遮盖某种瑕疵而特意裁剪的衣裳,这里借以赞美橘皮的实用与美观。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橘子的形态与实用价值,同时赋予了橘子以人格化的特质,使其显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长腰”与“撑肠米”的对比,“阔领”与“盖瘿衣”的联想,不仅展现了橘子的外在美,更突出了其内在的价值与实用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
创作背景
(虚构背景)
此诗为苏轼在一次游历中,见到山间橘林丰收,心中涌起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橘子的喜爱之情,遂即兴创作而成,诗中通过对橘子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风流儒雅是吾师”一句,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深刻认识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