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并称为“王孟韦柳”,韦应物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译文
在江汉地区曾经客居,每次相逢总是醉后才还家,自从离别后如同浮云飘散,十年时光如流水般消逝,今日相见欢笑依旧如从前,只是人已衰老鬓发斑白,桑树之下难道就没有留恋之情吗?只是姑且在这酒樽前与旧友告别,独自归去。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故友在淮上重逢的喜悦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首联回忆往昔在江汉地区的客居生活,颔联通过“浮云”和“流水”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离别后的漫长岁月,颈联写重逢后的欢笑,但鬓发已斑,透露出岁月的无情,尾联以“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深厚情谊,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洒脱。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故友重逢的喜悦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既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留恋之情,又体现了他在面对离别时的豁达与洒脱,桑树之下,古人常有留恋之意,但诗人却以“岂无”二字反问,表明自己并非无情之人,只是面对离别,只能姑且在这酒樽前与旧友告别,独自归去,这种既留恋又洒脱的情感,使全诗充满了深沉的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淮上与故友重逢时所作,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晚年寓居苏州等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与故友的重逢,回忆了往昔的客居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在重逢的喜悦中,诗人也感受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