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翻翻缇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
飒飒斜吹横笛响,辚辚欲过斗门津。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碧山影里长先见,白浪花中始放船。
万人争看翻雪浪,千帆横系避蛟龙。
江神河伯长东下,杳隔南溟对马宫。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于书画上题诗,开创金石书画同源的文人画新局面。
译文
红色的骑兵在尘土飞扬中疾驰而过,激起的波涛仿佛向炽热的太阳喷射而去,横笛声在风中飒飒作响,车马声隆隆,似乎要渡过斗门渡口,吴地的孩子们从小就在波涛中嬉戏,他们为了利益不惜冒险,毫不怜惜自己的生命,在碧绿的山影中他们早已预见危险,但在白浪翻滚时才放船出海,成千上万的人争抢着观看如雪般翻滚的浪涛,无数的船只横系着以避开蛟龙的威胁,江神河伯向东流去,与南溟和马宫遥遥相对,难以相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观潮时的壮观景象和吴地人民对潮水的热爱与冒险精神,首联“翻翻缇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观潮人群的热闹和潮水的汹涌澎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吴地儿童与潮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对冒险的渴望,尾联则通过神话人物的引入,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和神秘感。
赏析
这首诗以观潮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潮水的壮观景象和吴地人民的勇敢与冒险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翻翻缇骑走香尘”形象地描绘了观潮人群的热闹和喧嚣,“激激飞涛射火轮”则生动地表现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和力量,诗人还通过描绘吴地儿童与潮水的互动,展现了他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对冒险的渴望,这种精神在尾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强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也有对人文精神的颂扬。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杭州地处钱塘江畔,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钱塘江潮水都会异常壮观,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苏轼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的文学家,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一盛景,在观赏潮水的过程中,他被潮水的壮观景象和吴地人民的勇敢与冒险精神所深深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观潮》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潮水的壮观景象和吴地人民的勇敢精神,也反映了苏轼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洞察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