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逐东山携妓女,那知后阁走穷宾。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杜牧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荇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屈平祠下沅湘水,月照寒烟翠竹多。

暮色苍茫看劲节,乱离惆怅忆湘波。

但逐东山携妓女,那知后阁走穷宾。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欲问渔阳掺挝伎,还思庚子乱离时。

愁肠岂异丁君忧,泪眼终同阮籍愁。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作者简介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父亲杜从郁也曾任官,杜牧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早年曾游历江南,对江南的山水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不乏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译文

(仅针对“但逐东山携妓女,那知后阁走穷宾”两句)

人们只知道追逐东山的美景,带着妓女游玩,哪里知道在后阁里还有穷困的宾客在奔走求食呢?

释义

这两句诗反映了杜牧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他通过对比“逐东山携妓女”的权贵和“后阁走穷宾”的贫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权贵们只顾自己享乐,却忽视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

赏析

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文对湘水美景的描绘,又引出了后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杜牧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将权贵们的奢华生活和穷人的困苦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不满,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杜牧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的担当和勇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在游历湘水时所作,当时,他深感社会现实的不公和黑暗,尤其是权贵们的奢华生活和穷人的困苦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深感愤慨和不满,他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中,通过描绘湘水的美景和批判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牧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和期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