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十二首·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逍遥堪卒岁,簪笏自羁束。
心为形所役,奚惆怅而独悲?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其中涉及关键词的句子为:
嗟余闻道不蚤悟,醉梦颠倒随盲聋。
(注:原诗中“早悟”作“蚤悟”,“蚤”同“早”,为古字通假)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逍遥隐逸的生活可以终身奉行,何必被官场的羁绊所束缚呢?
心志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
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嗟余闻道不蚤悟,醉梦颠倒随盲聋”意为:可叹我听闻圣道太晚没能早悟,长久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像盲聋一般。)
释义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及早领悟人生真谛的惋惜和悔恨,以及长久以来在世俗中迷失自我、如同盲聋一般的无奈和悲哀,诗人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赏析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岁月不居的深刻感慨,以及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他通过对比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强调了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他也对官场的束缚和世俗的喧嚣表示了厌倦和反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嗟余闻道不蚤悟,醉梦颠倒随盲聋”这句诗,更是将诗人的悔恨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感叹自己未能及早领悟人生的真谛,长久以来在世俗中迷失自我,如同盲聋一般无法感知世界的真实,这种深刻的反思和自责,使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陶渊明对官场的束缚和世俗的喧嚣感到厌倦和反感,他选择归隐田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并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追求,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凝聚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