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仙
唐·韦应物
至人旧隐白云合,神物已化遗踪蜿。
松间风露长如此,天上星河欲曙寒。
学道漫求丹九转,探玄空遣日三餐。
唯应清夜长来此,月满松风径路间。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坎坷,逐渐转向隐逸生活,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隐逸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至人的旧居已被白云环绕,神物已化为遗迹蜿蜒曲折,松林间的风露长久如此,天上的星河在曙光初现时仍带着寒意,学习道术漫漫地寻求九转金丹,探究玄理却空自打发一日三餐,只应在这清静的夜晚常来这里,月光洒满松风小径和路边。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览至人旧居时的所见所感,至人的旧居已被白云环绕,神物已化为遗迹,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松林间的风露长久如此,天上的星河在曙光初现时仍带着寒意,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清幽寂静的氛围,诗人学习道术、探究玄理,却未能有所得,反而更加向往这种隐逸生活,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赏析
这首诗以游仙为题,实际上却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诗中通过描写至人旧居的清幽寂静、神物的遗迹以及松林间的风露和天上的星河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学习道术、探究玄理却未能有所得的经历,更加突出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仕途坎坷、逐渐转向隐逸生活后创作的,在经历了仕途的波折后,韦应物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开始向往隐逸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游览至人旧居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写至人旧居的清幽寂静和神物的遗迹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也反映了韦应物在仕途坎坷后,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