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的解释

生辉1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观景

唐·李暮云

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

古木参天遮远路,清泉漱石伴幽踪。

云开日色千峰秀,雾散林光万壑空。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逢。

作者简介

李暮云,唐代中晚期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甚详,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善于捕捉自然之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川的壮丽与幽静,他的作品多散见于各类诗集,虽不如李白、杜甫等大家之名声响亮,但在唐代诗坛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受到后世文人墨客的推崇。

译文

在三休亭上,工匠巧妙地设计让月光得以停留;九折岩前,大自然仿佛巧妙地储存了清风,古老的树木高耸入云,遮挡了远方的道路;清澈的泉水冲刷着石头,伴随着幽静的行迹,云开日出时,千山万峰展现出秀丽的景色;雾散之后,林间透出光芒,万壑显得空旷无垠,这样的景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遇见几次。

释义

“三休亭上工延月”描绘了亭中设计之妙,能让月光停留,寓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月色之美;“九折岩前巧贮风”则形容九折岩的奇峻,仿佛能留住清风,展现了自然之鬼斧神工,全诗通过描绘山行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赏析

此诗以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首联即点出主题,通过“延月”与“贮风”两个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颔联和颈联进一步展开,通过古木参天、清泉漱石、云开日色、雾散林光等细节描写,将山行的过程描绘得如诗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尾联则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逢”作结,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赞美,又流露出对人间难得一见此景的惋惜之情,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据推测,此诗可能作于李暮云游历山水之间,被眼前的美景深深打动之时,唐代文人普遍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以诗寄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李暮云在游历过程中,被三休亭的月色和九折岩的风光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通过此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还能领略到古代山水诗的魅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