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宋·黄庭坚
起观万瓦郁参差,目乱千岩散红绿。
朝云暮雨自飘忽,落花飞絮相追逐。
山居寂寞谁为伴,野鸟啼鸣时断续。
独坐幽篁听泉声,心境澄明如镜湖。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庭坚(1045年—1105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译文
起床后望见万千屋瓦参差不齐,眼前千岩万壑间红绿交织,令人眼花缭乱,早晨的云雾和傍晚的细雨自由自在地飘忽不定,落花与飞絮在空中相互追逐嬉戏,在这山中居住寂寞无比,有谁为伴呢?只有那野鸟不时地啼鸣,声音时断时续,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泉水的声音,心境变得像镜湖一样清澈明亮。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寂寞,以及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幻,首联通过“万瓦郁参差”和“千岩散红绿”展现了山居环境的复杂与多彩;颔联则通过“朝云暮雨”和“落花飞絮”的描写,表现了自然景象的瞬息万变;颈联转而抒发诗人的孤独之感,以野鸟的啼鸣作为唯一的陪伴;尾联则通过独坐幽篁听泉声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澄明。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幻无常,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诗人在孤独中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通过聆听泉声、观察自然,使自己的心境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黄庭坚在山居期间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地区,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在山居期间,他深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这首诗就是他在山居期间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