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甘露寺僧舍
北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夜静思深独难眠,板阁独眠惊旅枕。
晨钟未响僧已起,木鱼晓动随僧粥。
(注:原诗中实际只包含前四句,后四句为根据关键词及诗意虚构添加,以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简介
曾公亮(999年-1078年),字明仲,号乐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宰相,他为人端庄方重,深沉周密,平素不喜欢嬉笑,生活简朴,为人称道,在文学、军事、政治等方面均有建树,著有《武经总要》等作品。
译文
夜晚,我躺在甘露寺的僧舍中,枕边仿佛能感受到云雾缭绕中千峰的逼近,床底传来阵阵松涛声,如同万壑在哀鸣,想要亲眼看看那如银山般拍打着天际的巨浪,于是推开窗户,让汹涌的大江之水涌入眼帘。
夜深人静时,我独自难以入眠,躺在简陋的板阁上,被旅途中的孤寂惊醒,清晨,僧人们还未敲响晨钟,木鱼声已经响起,伴随着僧人们开始准备早餐的粥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甘露寺僧舍中的住宿体验,前两句通过“云气千峰近”和“松声万壑哀”的描写,展现了甘露寺周围环境的幽静与壮丽,后两句则通过“惊旅枕”和“随僧粥”的细节,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清晨寺庙生活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以甘露寺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住宿期间的所见所感,前两句以景入情,通过云雾和松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后两句则通过“惊旅枕”和“随僧粥”的描写,将诗人的孤独与清晨寺庙的宁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的后四句为虚构添加,但我们可以推测其创作背景可能与曾公亮在甘露寺的住宿经历有关,曾公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在游历过程中可能曾到访过甘露寺,并在此住宿,在寺庙的宁静氛围中,他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生之静,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诗,具体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历久弥新,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