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石窟寺

唐·韦应物

云峰对百尺,日夕生虚寒。

松叶如霜雪,庭除长绿苔。

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风动万松声,山泉淙淙流不停。

看人闲诵《黄庭》经,心随境灭转萧疏。

献花礼佛本无谓,自适其适情自闲。

还入天台山,看师头陀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云峰高耸相对百尺高,日日夜夜生出虚寒之感,松叶如同霜雪般洁白,庭院中长满了绿色的苔藓,一入门就突兀地看见深邃的佛殿,照亮佛像的是青荧的残烛之光,僧人说古壁上的佛画很好,用火来照看所见到的景象十分稀少,铺好床铺拂去席上的灰尘摆上饭菜,粗茶淡饭也足以填饱我的饥饿,夜深时风吹动万棵松树发出声响,山泉淙淙流淌不停,看着人们悠闲地诵读《黄庭经》,心境随着环境的消失而变得萧疏,献花礼佛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自己适应自己的环境心情自然悠闲,还要回到天台山,去看那师头陀石。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石窟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幽静、古朴和神秘,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佛教文化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石窟寺的幽静、古朴和神秘,诗人通过“云峰对百尺,日夕生虚寒”等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环境的清幽和寒冷,为全诗定下了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基调,诗人通过“入门突兀见深殿,照佛青荧有残烛”等句,展现了寺庙内部的神秘和庄严,残烛的青荧之光更增添了寺庙的神秘色彩。

在诗中,诗人还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和与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感悟和敬畏,诗人认为,献花礼佛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游览石窟寺时所作,石窟寺位于唐代京兆府(今陕西西安)附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韦应物在游览过程中,被寺庙的幽静、古朴和神秘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游览经历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佛教文化的敬畏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