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出自哪首诗?

小星11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下面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原文及作者朝代

原文

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

吏无田宅身安在,民有饥寒心未安。

老去功名空自惜,归来人事不胜叹。

寄言东合休惆怅,早晚相从借一毡。

作者及朝代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作者简介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

译文

乌府中的先生(指萧判官)心如铁石般坚硬,即使霜风席卷大地,他也浑然不觉寒冷,官吏们没有田宅,身无安处;百姓们饥寒交迫,他的心也无法安宁,年老之后,对于未竟的功名只能空自惋惜;归来之后,面对世事人情,不禁感慨万千,寄语东合的友人(萧判官),不要过于惆怅,我们早晚会相聚,共借一毡以御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萧判官(乌府先生)的坚韧不拔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之情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诗中“铁作肝”形象地描绘了萧判官的刚正不阿和坚强意志,“霜风卷地不知寒”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无畏精神,后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萧判官的坚韧与官吏们的无着、百姓的饥寒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萧判官的高尚品质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淡泊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为和萧判官(东夫)的韵而作,当时,萧判官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心情惆怅,杨万里便以此诗相赠,以表达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诗中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杨万里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作为一位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