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胄,夜脱鞍挂长林,拂剑照霜雪。

双旗逐风展,金鼓连天振,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安西都护府,胡雁度陇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大雕。

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由于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多个版本,且部分句子存在异文,上述原文为综合各版本后的一种呈现,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一句可能并非全诗原句的直接引用,但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构造此情境。)

作者及朝代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军旅生活和抒发壮志豪情为主要内容,语言雄奇瑰丽,风格豪迈奔放。

作者简介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早年曾游历四方,增长见识,后入仕为官,曾两度出塞,历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等职,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这些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边疆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思乡之情,也展现了边塞风光的壮丽和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译文

(针对“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两句)

扬起马鞭轻轻一抽,马蹄踏破霜冻的土地,万马奔腾如同疾风一般,无人能及。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疆将士骑马疾驰的壮观场景,通过“扬鞭一蹙”和“万骑如风”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破霜蹄”和“不能及”也暗示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将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

赏析

这两句诗是岑参边塞诗中的佳作之一,以其生动的描绘和豪迈的气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诗人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边疆将士骑马疾驰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两句诗也体现了岑参诗歌的雄奇瑰丽和豪迈奔放的特点,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他在轮台幕府任职期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当时,唐朝与西域诸国的战争频繁,边疆局势动荡不安,岑参作为幕府判官,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边疆将士骑马疾驰、奋勇杀敌的场景,表达了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和对边疆安宁的渴望,他也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