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四》,全诗原文如下:
论诗三十首·其四
金·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当年不识此清真,强把先生拟季伦。
悬知千载后,犹有杜陵人。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当年不识此清真,强把先生拟季伦”为后两句,但为便于完整解析,此处附上全诗,并重点解析您关心的部分。)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与赵秉文合称“二妙”,又与白朴、马致远、关汉卿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好问的作品以诗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沉痛感人,词则以“情词之切”见称。
译文:
(针对您关心的部分)“当年不识此清真,强把先生拟季伦。”意为当年我不懂得欣赏清真词(此处清真通常指北宋词人周邦彦,但也可能泛指清真自然、质朴的词风)的美妙,错误地将某些词人(如石崇,字季伦,此处借指追求奢华、浮华的文人)与清真相提并论。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元好问对自己过去未能准确识别并欣赏清真词风的遗憾,以及对那些被错误地视为与清真词风相近的浮华文风的批评。
赏析:
元好问在这两句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自己对诗词鉴赏的深刻理解和不断进步,他认识到清真词风的自然、质朴与某些文人追求的奢华、浮华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认识体现了他在诗词鉴赏上的成熟和深刻,他也通过“悬知千载后,犹有杜陵人”表达了对未来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清真词风的诗人的期待。
创作背景:
元好问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金朝末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这组《论诗三十首》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总结,旨在探讨诗歌的本质、风格、流派等问题,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这组诗中,他通过对不同诗人和诗风的评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标准。
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四》不仅表达了他对清真词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