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酒兴
唐·罗隐
巧语娇词谩自媒,
坐上一樽虽得满。
古来四事巧相违,
长伴朱门饥不改。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晚唐乱世,一生郁郁不得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故其诗作中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罗隐的诗风犀利,讽刺深刻,对晚唐社会的黑暗面多有揭露和批判。
译文
巧言令色、甜言蜜语不过是自我吹嘘的手段,
酒席上虽然能暂时得到满杯的欢愉。
但自古以来,有四件事情总是巧妙地相互违背,
那就是即便常伴权贵之门,贫穷饥饿的命运也不会改变。
释义
首句“巧语娇词谩自媒”讽刺了那些用甜言蜜语自我吹嘘的人;次句“坐上一樽虽得满”则描绘了酒席上的短暂欢愉;三句“古来四事巧相违”中的“四事”可能指的是人生中的某些常相违背的境遇或愿望,如贫富、得失、祸福等;末句“长伴朱门饥不改”则揭示了即便常伴权贵之门,也无法改变贫穷饥饿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酒席上的欢愉为背景,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无奈,首句和次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人们用甜言蜜语自我吹嘘与酒席上短暂欢愉的虚伪与空洞;三句和末句则深刻揭示了人生中的某些常相违背的境遇或愿望,以及即便常伴权贵之门也无法改变贫穷饥饿命运的残酷现实,整首诗语言犀利,讽刺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多次科举不第、仕途不顺的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权贵横行,贫富差距悬殊,诗人身处其中,深感无奈与愤慨,他通过这首诗,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虚伪,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强烈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