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食木鱼

唐·皮日休

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

若使平生无口过,也应免受庖丁刀。

作者简介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散文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曾任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职,晚年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有《皮子文薮》传世。

译文

请问你为何要吃那木鱼呢?木鱼既然不能发出声音,被烹煮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它平生没有说过错话(这里借指不会发声惹祸),或许就能免受庖丁的刀割之刑了。

释义

这首诗以木鱼为题材,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命运的思考,木鱼作为佛教法器,本不能发声(或指不会说话),却因此被人类烹煮食用,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因言获罪或无辜受害的人,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间不公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幽默,寓意深刻,诗人以木鱼为喻,巧妙地揭示了世间万物命运的无奈与不公,首句“问君何事食木鱼”直接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次句“烹不能鸣固其理”则通过解释木鱼被烹煮的原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感,后两句则通过假设和反问的方式,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公的愤慨和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皮日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有关,唐代晚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也可能与诗人自身的遭遇有关,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遭贬谪和排挤,因此对社会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幽默诙谐的佳作,更是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佳作,通过木鱼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世间万物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