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唐·李商隐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期。
我本疏顽固当尔,子犹沦落况其馀。
蝉声到耳梦初醒,柳色逢春眼未舒。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怀人的愁思却是无限绵长没有尽期啊,我本来生性疏放不拘又固执应当如此,然而你尚且沦落在外我又何况于你呢?耳边响起蝉鸣声将我梦中惊醒,眼前柳枝逢春发芽但我的双眼还未舒展,想要询问那孤鸿飞向何方,却不知道自己身世飘零如此悠悠。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首联以天涯地角之远与相思无尽相对比,突出了相思之苦;颔联以“我本疏顽固当尔,子犹沦落况其馀”自况并感叹友人境遇;颈联通过蝉声和柳色描绘出春天的景象,但诗人内心却未能舒展;尾联以孤鸿自喻,表达了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无奈和迷茫。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联的对比突出了相思之苦,颔联的自况和感叹则加深了这种情感;颈联的景物描写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愁苦;尾联的孤鸿自喻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无奈和迷茫,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友人离散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身处其中深感无奈和迷茫,他也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遭贬,与友人离散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