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答客问
唐·韦应物
君过春来纡组绶,
我应归去耽泉石。
草色绿萦新径柳,
山光青入旧窗扉。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注:原诗中“君过春来纡组绶,我应归去耽泉石”为摘取的前两句,以下四句为补充内容,以完整呈现韦应物的山居情怀,但原问题要求主要解析前两句,故后续分析将围绕这两句展开。)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晚年仕途不顺,转而寄情山水,其诗作多反映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译文
你(指客人)在春天里带着官印(组绶,古代官员佩戴的印绶)经过此地,
而我(指诗人自己)则应当回归山林,沉醉于泉水山石之间。
释义
“君过春来纡组绶”描绘了客人春日里身负官职、忙于政务的情景;“我应归去耽泉石”则表达了诗人自己渴望摆脱尘世纷扰,回归自然,享受山水之乐的愿望,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淡泊。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前句“君过春来纡组绶”以客人的身份和行动作为对比的起点,暗示了世俗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的普遍现象;后句“我应归去耽泉石”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价值取向,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自然的宁静,通过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转而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山林期间,面对来访的友人,有感而发之作,通过这首诗,韦应物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透露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个人自由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唐代士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阶层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