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杜甫
朝发白马渡,暮至苍梧山。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间。
似闻指麾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清晨从白马渡口出发,傍晚已到达苍梧山。
远远知道汉朝的使者在萧关之外,忧愁地望着孤城和落日之间。
仿佛听到指挥筑城的声音在上郡回荡,已经感觉到在谈笑间就能平定西戎。
旅途漫长,常常可以借酒消愁,相互挽留,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边塞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边疆安宁的期望和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赞美,首联写行程的迅速,颔联写对边塞景象的遥想,颈联写对将士们英勇作战、筑城防御的赞美,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愁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宁的深切期望和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赞美,诗中“似闻指麾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将士们英勇善战、指挥若定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宁的乐观态度,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心系百姓疾苦的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宁的期望和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