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全诗是什么?

生辉14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一诗,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

宋·王安石

万象晓气清,春台登览情。

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

云物俱鲜妍,江山更澄霁。

群贤毕至乐未央,一樽还酹春风前。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清晨万物都沐浴在清新的气息中,我怀着登高远眺的心情登上了春日里的金陵高台,太阳高升,黄色的伞盖在西边的宫殿下缓缓移动,微风吹动槐树,仿佛龙在翠绿的枝叶间舞动,云彩和景物都显得如此鲜艳美丽,江山更是清澈明净,群贤毕至,欢乐无穷,我们在春风前举杯共饮,畅谈天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金陵高台的美景和群贤毕至的欢乐场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赞美。

赏析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春日金陵高台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句“万象晓气清”便奠定了全诗清新明快的基调,接着通过“日高黄繖下西清,风动槐龙舞交翠”等句,将太阳、黄伞、槐树等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还通过“云物俱鲜妍,江山更澄霁”等句,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和江山的壮丽,诗人以“群贤毕至乐未央,一樽还酹春风前”作结,表达了与群贤共饮、畅谈天下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春日里登上金陵高台时所作,当时,王安石正值壮年,才华横溢,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热情和责任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和愿景,在诗中,他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春日金陵高台的美景和群贤毕至的欢乐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