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宿芦洲
唐·李中
孤村微雨送秋凉,逆旅愁人怨夜长。
渔艇归来芦岸白,人家收网竹篱黄。
云低远树烟中见,月落寒沙鸟自翔。
此地何如江海上,芦花夜月对潇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中,字有中,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是南唐的著名诗人,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诗风著称,李中的诗作多描写田园风光、旅途见闻以及个人情感,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译文
孤独的村庄在微雨中迎来了秋天的凉爽,漂泊在外的旅人因愁绪而埋怨夜晚的漫长,渔船归来时,芦岸在月光下泛着白光,村民们收起渔网,竹篱旁透出温暖的黄色灯光,远处的树木在云烟中若隐若现,月亮落下后,寒冷的沙滩上鸟儿自由飞翔,这个地方哪里比得上江海之上,芦花与夜月交相辉映,如同面对美丽的潇湘景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孤村在微雨中的秋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愁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孤村”、“微雨”、“秋凉”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而“逆旅愁人怨夜长”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后几句通过描绘渔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进一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最后以“此地何如江海上,芦花夜月对潇湘”作结,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孤村秋夜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中“孤村”、“微雨”、“逆旅愁人”等意象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凄清而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比渔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自己对江海生活的向往,进一步突出了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漂泊异乡、仕途不顺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孤村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愁绪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漂泊流离的生活,李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也难免会受到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