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的解释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离开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游荡徘徊坟墓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人,往日居民去向何处?砍柴人对我言说,皆已亡故无可追述,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不假今非昔,人生如同一场梦,最终都将化为空无,故乡的山上松柏都是我亲手栽种,现在已经快要两手合抱粗了,可是我归乡的日期却遥遥无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回到荒废已久的田园,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特别是“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去的无奈。

赏析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亲手栽种的松柏已经快要长成合抱之木,更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和无法归去的遗憾,松柏的成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诗人却未能如愿回到故乡,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无奈之感,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陶渊明在中年以后,由于不满当时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毅然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给、饮酒赋诗的田园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回到荒废已久的田园,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深情描绘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