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全诗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虽然直接包含“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这两句的古诗并未直接出自贾岛或其他知名诗人的确切作品,但根据这两句的意境与风格,可以构想一首类似的古诗,并借贾岛之名与背景进行解析,以展现其可能的文学价值与内涵。)

构想之作

访隐

唐·贾岛

林深路转迷,只怪高声问不应。

瞋余踏破苍苔色,空余鸟语伴人行。

云遮半岭松间影,风送清香竹外声。

欲问幽居何处是,唯闻流水自泠泠。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长江”,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应举,屡试不第,文宗时任长江县尉,故世称“贾长江”,贾岛诗风清峭瘦硬,力避平庸浅易,推敲字句务求精巧,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深入林中道路变得迷离,我责怪自己高声呼唤却无人回应,生气之余不小心踏破了青苔覆盖的小路,只留下鸟鸣伴随着我继续前行,云雾遮掩了半山腰的松影,微风吹送着竹林外的清香,想要询问隐士的居所究竟在哪里,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在耳边回响。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寻访隐士而不得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寻访隐士为主题,通过描绘林深路迷、高声问不应、踏破苍苔等细节,营造了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如云雾、松影、竹香、流水等,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迷茫也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内涵。

创作背景

贾岛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举不第,晚年才得一小官,他性格孤僻,好苦吟,喜推敲字句,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仕途不顺、心情抑郁之际,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而前往深山寻访隐士时所作,在寻访过程中,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生的孤寂与迷茫,于是将这些感受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情感内涵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