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题庐山归宗寺三贤堂
宋·黄庭坚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洒寒林趣,平生寓物不留物。
去来飘忽似云流,在家学得忘家禅。
三贤同一笑,余子安足数。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典范,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译文
远公(慧远大师)喜爱谢康乐(谢灵运),为我打开了禅关的大门。
这里寒林萧洒,充满趣味,我一生中寄情于物却从不执着于物。
来去如同流云般飘忽不定,在家中便学会了忘却家世的禅意。
三位贤士(指慧远、陶渊明、陆修静,或另有解释)相视一笑,其他的人哪里值得一提。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庐山归宗寺及其三贤堂的环境与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平生寓物不留物”体现了诗人不执着于外物的洒脱态度,“在家学得忘家禅”则展示了诗人即便身处世俗也能领悟禅理的境界。
赏析
黄庭坚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庐山归宗寺的清幽与禅意,通过“远公爱康乐”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慧远与谢灵运联系起来,为全诗铺设了一层深厚的文化底蕴,随后,“萧洒寒林趣”等句,以自然景物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而“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两句,更是点睛之笔,深刻揭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禅学修为,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是黄庭坚在游览庐山归宗寺时所作,归宗寺位于庐山南麓,是东晋高僧慧远创建的重要佛教圣地,黄庭坚在游览过程中,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禅学氛围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提到的“三贤”,通常指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三位历史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佛教、文学和道教的杰出成就,也体现了庐山归宗寺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通过这首诗,黄庭坚表达了自己对三位贤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