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全诗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

烟霞渐欲迷芳草,洞壑初能长绿苔。

林鸟数声清梦断,涧泉一曲白云来。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醉几回。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和禅理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用水洗涤过的禅心变得清澈明亮,眼前的世界也随之变得纯净无垢,山中的景致激发了我的诗兴,但心中却总带着一丝愁绪,烟霞渐渐弥漫,快要遮蔽了芬芳的草木,山洞和沟壑间开始长满了青苔,几声林鸟的啼叫打断了我的清梦,一曲涧泉的流淌伴随着白云飘来,人间的万般事务又何必去多问呢?不如就在酒樽前痛饮几回,忘却尘世的烦恼。

释义

首联“水洗禅心都眼净,山供诗笔总眉愁”表达了诗人通过修行禅定,心灵得到了净化,眼前的世界变得清澈明亮;山中的美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但心中却难以摆脱世俗的忧愁,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山居生活的自然景象,烟霞、芳草、洞壑、绿苔、林鸟、涧泉等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山水画卷,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世事的淡泊态度,宁愿在酒醉中忘却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由。

赏析

这首诗是皎然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忧愁交织的复杂情感,首联的“水洗禅心”和“山供诗笔”既是对山居生活的直接描绘,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颔联和颈联的自然景象描写,不仅展现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美丽,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尾联则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人间世事的淡泊与无奈,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居期间,面对眼前的自然美景,内心产生深刻感悟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理想。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