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叹老
唐·白居易
君年甲子未相逢,难向人前说老翁。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注:由于“君年甲子未相逢,难向人前说老翁”这一联并非白居易某首完整诗作中的全部内容,而是根据题意构造的关键词,因此我围绕这一意境,结合白居易的风格与生平,创作了一首符合其风格的短诗,并命名为《叹老》,以下解析基于这首构造的诗进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你我年龄都已过了甲子之年,却未曾真正相遇,难以在人前诉说老去的无奈与感慨,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频繁地需要收紧;头发稀疏,帽子自然而然地偏向一边,因为爱惜眼睛而减少了读书的时间,为了抵御寒冷,经常需要烤火取暖,经历了许多事情后,更加懂得人情世故,阅人无数,就像阅读了无数条河流,深谙世间百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衰老状态,表达了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中“君年甲子未相逢”一句,既是对友人未逢的遗憾,也是对年华老去的无奈;“难向人前说老翁”则透露出一种不愿面对衰老、难以言说的心理,后几句则具体描绘了衰老的表现: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下降、畏寒怕冷,以及经历丰富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等,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珍视和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平易近人和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构造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的心境,白居易晚年仕途不顺,多次遭贬,生活上也经历了许多变故,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衰老状态和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经历的珍视,也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