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和思归乐
唐·白居易
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
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
皆言独去乐,谁似与君情。
爱君谁似元和老,贺雨诗成即谏书。
(注:此诗为节选,原诗较长,此处仅展示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译文:
(节选部分)
在山中,没有栖息的鸟儿,在夜半时分发出嘤嘤的叫声,这声音似乎在诉说着思归的欢乐,却让行人掩面哭泣着倾听,人们都说独自离去是快乐的,但谁又能比得上我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呢?要说谁最爱你,那恐怕就像元和老(此处可能指白居易自己或某位友人,因“元和老”并非特指某一人,但结合关键词,可理解为白居易自比或借以表达深情)一样,即使在写成庆贺雨水的诗歌时,也不忘附上谏言书信。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山中鸟鸣引发的思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人以鸟鸣为引子,引出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进而强调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之深,无人能及,最后以“爱君谁似元和老,贺雨诗成即谏书”作结,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体现了诗人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巧妙地引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山中的鸟鸣与思归之情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情的氛围,诗人以“爱君谁似元和老”一句自比或借以表达深情,既体现了对友人的珍视和尊重,又展现了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文人风骨,最后以“贺雨诗成即谏书”作结,更是将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与某位友人分别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思念,诗人也借此机会表达了自己作为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在欢庆之时也不忘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这种精神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