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旱灾
唐·姚合
千里黄流失故居,年来赤地到青徐。
赖逢慈景相扶助,免被饥寒苦杀汝。
作者及朝代
姚合,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出身贫寒,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及第,初授武功主簿,后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晚年曾任给事中、谏议大夫等职,姚合与贾岛齐名,并称“姚贾”,擅长五律,追求字句精琢,风格清奇僻苦,为晚唐苦吟诗风的重要代表。
作者简介
姚合一生仕途较为坎坷,但文学成就较高,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晚唐及五代时期,姚合的诗歌被不少诗人所学习和模仿。
译文
千里黄沙覆盖了曾经的家园,近年来干旱的土地从远方一直延伸到青徐之地(今山东地区),幸好有上天慈悲的阳光(或指朝廷的救济)相助,才免去了百姓因饥寒而遭受的苦难。
释义
本诗描绘了严重的旱灾景象,千里黄沙、赤地千里,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自然灾害而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也寄托了诗人对朝廷能够及时救济灾民、缓解民生的期望。
赏析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旱灾的严重性和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情感真挚深沉,首句“千里黄流失故居”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旱灾的广袤和惨烈,次句“年来赤地到青徐”则进一步强调了旱灾的蔓延和持久,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上天(或朝廷)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百姓能够免于更大苦难的庆幸,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姚合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晚唐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等原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生活困苦,自然灾害的频发更是加剧了百姓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姚合创作了这首《旱灾》诗,以表达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朝廷能够及时救济灾民的期望,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姚合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