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宋·苏轼
前日涸辙困鱼龟,后时出陆将安归。
天公眷我尤念此,一雨三日霖霈霈。
朱轮昔愧无高节,白首今惭颂襦袴。
童子遥知颂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
作者及朝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前几天池塘干涸,鱼儿和龟鳖都受困其中,若不及时下雨,它们上岸后将如何生存呢?上天眷顾我们,尤其挂念这些生灵,于是连续下了三天的霖雨,滋润大地,我过去曾惭愧自己身为官员却无高洁的情操,如今白发苍苍更觉有愧于百姓对我的颂扬,孩子们远远地就知道要歌颂这如襦袴般温暖的政策,而我这个做官的早已准备好酒器,准备与民同乐。
释义
本诗通过描写久旱逢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以及得到雨水滋润后的喜悦心情,诗中“童子遥知颂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两句,描绘了百姓因雨水带来的丰收而欢欣鼓舞,准备庆祝,而诗人作为官员也提前准备好酒器,准备与民同乐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场景,诗人以鱼龟受困的比喻,生动地刻画了旱情的严重,进而通过“天公眷我尤念此,一雨三日霖霈霈”的描写,展现了雨水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后两句“童子遥知颂襦袴,使君先已洗樽罍”则通过百姓与官员的互动,展现了诗人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展现了其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当时,该地区遭遇严重旱情,百姓生活困苦,诗人深感忧虑,并祈盼上天能够降雨解旱,终于,在连续多日的祈雨之后,天空终于降下了甘霖,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诗人的心田,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喜雨》诗,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感激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作为官员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积极为民解忧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