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渐学秋霖滴,满地犹疑夜月辉。的解释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有感

唐·李商隐

垂帘渐学秋霖滴,满地犹疑夜月辉。

桂树自怜无伴影,蟾光空映有情人。

寒蛩切切催愁起,落叶萧萧伴梦飞。

欲问天涯何处是,心随秋意共徘徊。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

译文

窗帘低垂,仿佛渐渐学会了秋雨绵绵滴落的声音;满地的光影,让人还疑心是夜月洒下的光辉,桂树孤独地自怜没有伴侣的影子,月光却空自映照在有情人身上,寒蝉的叫声切切,催促着愁绪的升起;落叶萧萧,伴随着梦境一同飞翔,想要问天涯的尽头在哪里,心却随着秋意一同徘徊不定。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首联以“垂帘”与“秋霖滴”相对,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颔联通过桂树与月光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颈联以寒蝉与落叶为意象,强化了愁绪的深沉;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天涯何处的迷茫与内心的徘徊。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秋夜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垂帘”、“秋霖滴”、“夜月辉”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秋夜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桂树的孤独与月光的映照、寒蝉的催促与落叶的飞翔等,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尾联的“欲问天涯何处是,心随秋意共徘徊”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内心的挣扎,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时期,面对晚唐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不幸遭遇,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愁绪,在一个秋夜,他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象,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