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泛太湖
唐·韦庄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徘徊月下鬓如霜,共坐船中那得见。
烟水茫茫千里远,乾坤浮水水浮空。
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声悠扬夜未央。
(注:“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韦庄的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首虚构的《泛太湖》诗中,韦庄确有描写太湖及自然景色的诗作,但具体这两句的组合是创意性的融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词作则多写离愁别绪,情感深沉,韦庄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傍晚时分,东风带着哀怨吹过,啼鸟声声似乎在诉说着离愁,落花飘零,宛如那坠楼的佳人,令人心生怜惜,月光下,我徘徊着,鬓发已如霜白,与你同坐在船中,却难以相见(因心事重重,无心赏景),烟波浩渺,千里之外,天地仿佛漂浮在水面上,而水又似乎承载着整个虚空,在那芦花深处,孤舟静静停泊,夜空中,悠扬的笛声回荡,夜色还未到尽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湖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交织,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对离别的哀愁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太湖的广阔与天地交融的壮丽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世界的迷茫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韦庄高超的艺术造诣,前两句通过“东风怨啼鸟”和“落花坠楼人”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两句“共坐船中那得见”与“乾坤浮水水浮空”则通过对比与夸张,既描绘了太湖的壮丽景色,又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最后两句以“芦花深处泊孤舟”和“笛声悠扬夜未央”作结,既是对前文景象的延续,也是对诗人心境的进一步渲染,使得全诗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泛太湖》是虚构的,但韦庄确实有过游历太湖的经历,并留下了相关诗作,太湖的壮丽景色与韦庄个人的情感经历相结合,很可能激发了他对人生、自然与情感的深刻思考,在晚唐至五代的动荡时期,韦庄经历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命运的起伏,这些经历无疑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便这首具体的诗是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情感与意境,仍能在韦庄的其他作品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