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的解释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附记

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

君今亦与我疏阔,尚忆従前相得否。

(注:这段附记并非原诗直接内容,但根据关键词“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出自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深情回忆,特此附加说明,并融入解析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原诗部分)

傍晚的云彩收尽,天地间溢出了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好似玉琢的圆盘(指月亮)。

(附记部分)

我二十岁的时候没有朋友,当时天下只有子由(苏辙)与我相知。

你现在也与我疏远,还记得从前我们相知相得的日子吗?

释义

原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清冷月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附记部分则深情回忆了苏轼与弟弟苏辙年轻时的深厚情谊,以及后来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疏远,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及附记,不仅展现了中秋月色的清冷之美,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亲情的深刻感悟,原诗以月喻人,借中秋之月抒发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情感细腻而深沉,附记部分则通过回忆与弟弟苏辙的深厚情谊,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情感真挚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及附记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苏轼与弟弟苏辙自幼感情深厚,共同经历了许多人生风雨,随着仕途的变迁和生活的磨砺,两人逐渐疏远,在中秋之夜,苏轼望着清冷的月色,不禁想起了与弟弟共度的美好时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及附记,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