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铜驼悲
唐·李贺
颓垣夜月,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玉楼前斜日里,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实际历史上李贺并未写过名为《铜驼悲》且包含此关键词的完整诗句,但李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悲凉的诗风著称,故以此风格进行模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才华横溢,擅长以奇特的想象和浓重的色彩描绘出幽奇冷峭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悲愤与不平,他的作品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残破的城墙在夜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凄凉,淡淡的烟雾笼罩着枯萎的野草,面对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呢?在那白玉楼前的斜阳之下,五百年间又有谁能再次存在,恐怕只有那铜制的狄人雕像,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发出无尽的叹息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破败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颓垣、夜月、淡烟、衰草,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而“五百年间谁复在”一句,更是直接点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诗人以铜狄(古代的一种铜制雕像)的咨嗟作为结尾,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气息,诗人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这幅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凄凉和萧瑟的氛围。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模拟之作,但我们可以根据李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重用,这使得他对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感慨,而唐代又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李贺创作出这样一首充满悲凉和无奈气息的诗歌,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奈的深深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