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赵执信的《秋夜感怀》,全诗原文如下:
秋夜感怀
清 赵执信
欲遗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
露华凉透疏帘月,风叶声摇古砌心。
衰鬓不禁秋一半,离怀无奈夜初深。
空庭寂寞花阴转,独步长廊泪满襟。
作者简介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益都(今淄博博山)人,清代著名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因在“佟国维奏荐博学鸿词科试中私携小纸条”案中,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禛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本自不相远,而文辞各因其时”,反对“神韵说”的朦胧隐晦与“格调说”的模拟剽窃,所作诗文深沉峭拔,自成一家,骈体文尤为时人所重,亦工词,小令尤佳,有《饴山堂集》三十三卷、《声调谱》四卷、《谈龙录》一卷等。
译文
想要将这首绝妙的诗歌赠予何人接续吟唱呢?只见满阶的桐叶上,秋虫在低声吟唱,露水凝结,透过了稀疏的帘幕,映照着清冷的月光;风吹动树叶,发出声响,摇动着古老石阶上的心绪,我这衰老的容颜已经难以承受这秋意的一半,离别的情怀更是无奈于这夜色的深沉,空旷的庭院里寂寞无声,花影在悄悄移动,我独自在长廊上漫步,泪水沾满了衣襟。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无奈,首联以问句开篇,引出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颔联通过“露华”、“风叶”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与孤寂;颈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与对离别的伤感;尾联以“空庭寂寞”、“独步长廊”等画面,将诗人的孤独与悲伤推向高潮。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意境深远,通过秋夜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凄美的意境;二是语言凝练,用词精准,如“凉透”、“摇”、“禁”等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三是情感真挚,诗人将自己的孤独、寂寞与无奈等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创作背景
赵执信一生仕途坎坷,因在“佟国维奏荐博学鸿词科试中私携小纸条”案中被革职后,终身不仕,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失意、生活孤寂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在诗中,诗人以秋虫的低吟、露水的凝结、风叶的声响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他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