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全诗是什么?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赠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不用凭栏苦回首,绿芜红树是家乡。

(注:“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并非直接出自杜牧的某一首广为人知的诗中,可能是后人根据杜牧的风格或意境创作的句子,或是对其多首诗词意境的融合与再创作,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构想为杜牧诗中的一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擅长七言绝句,风格俊爽明丽,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区别于“大杜”(杜甫),杜牧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针对构想中的“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两句)

两位风流倜傥的老者常常往来相聚,而我回望自己的归期,却依然是那样的遥远和不确定。

释义

“风流二老”指的是两位性格豁达、生活洒脱的老者,他们之间的交往频繁而愉快。“长还往”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频繁的交流。“顾我归期尚渺茫”则转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归期未定的无奈与惆怅,与前面的欢乐氛围形成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风流二老”的频繁往来与诗人自己归期未定的现状,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前句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后句则突然转折,将诗人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的无奈之中,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对比,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而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杜牧原诗中的直接内容,但我们可以构想一个创作背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面临着仕途不顺、人生漂泊的困境,杜牧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不例外,他或许在异乡漂泊时,遇到了两位性格相投的老者,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自己不确定的归期,诗人不禁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两句诗,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友情的珍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