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田黄鹤楼
唐·刘禹锡
楚客到中州,行人泪沾裘。
望天不见日,入地难寻幽。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笛。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并非出自刘禹锡的某一确切作品,但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讽喻诗和怀古诗著称,故以此身份和朝代为背景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豪迈,语言简练明快,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楚地的旅人来到中原之地,行路间泪水沾湿了衣裘,抬头望天却看不见太阳,低头入地也难以寻得清幽之地,路人们边走边唱着歌,居民们安居乐业,一片欢乐景象;而我的僮仆却奇怪我为何如此悲伤凄恻,这世间谁能像那牧童一般无忧无虑,在牛背上横卧,秋天里听着悠扬的笛声呢?
释义
此诗通过对比路人与居人的欢乐生活,以及自己内心的凄恻,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心怀忧思的复杂情感,前两句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艰辛,后两句则通过路人与牧童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向往自由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前两句“楚客到中州,行人泪沾裘”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境遇,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接下来的“望天不见日,入地难寻幽”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而“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两句,通过对比路人与自己的情感状态,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恻,最后两句则以牧童的悠闲生活为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作品,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禹锡真的创作了这样一首诗,那么它很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身处异乡时所作,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通过对比路人与自己的情感状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这首诗并非刘禹锡的真实作品,但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与情感世界,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