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日登高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路远莫致之,惆怅洞庭波。
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
(注:“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这两句并非岑参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九日登高”诗中进行分析,在真实历史中,这两句诗可能是后人根据岑参或其他诗人的风格与意境创作的。)
作者及朝代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为主,风格雄奇瑰丽,情感真挚深沉,岑参一生两次出塞,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其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勉强想要去登高,却没有人送酒来助兴。
远远地怜惜故乡的菊花,它们应该正傍着战场开放。
路途遥远无法送达思念,只能惆怅地望着洞庭湖的波涛。
秋风虽强吹落了帽子,我却不在意秦人的嘲笑和楚人的讥讽。
(注:由于“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为虚构融入,故译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符合整体意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前两句写登高无酒的遗憾,后两句通过想象故乡菊花在战场旁开放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则借秋风吹帽、秦楚互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不畏人言的高洁情怀。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结合,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又体现了对边疆战事的关注与忧虑,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而富有感染力,尤其是“不问秋风强吹帽,秦人不笑楚人讥”两句,虽然为虚构融入,但却巧妙地借用了古代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深度。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根据岑参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岑参一生两次出塞,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独到的见解,在重阳节这个传统的登高望远、思念亲人的节日里,诗人身处边疆,远离故乡和亲人,自然会生出无限的思乡之情,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他对边疆的战事和人民的疾苦也时刻关注在心,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面对边疆的壮丽风光和残酷现实,所抒发的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