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的释义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白居易

何时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

岩畔摘花春醉后,溪边寻药晚归前。

村中鸡犬无惊吠,户外儿童不识钱。

莫道人间争宠辱,老夫闲处得安年。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什么时候能够拄着拐杖与你一同出游,随心所欲地逍遥自在,不去学习那深奥的禅理,在春天的岩石边摘花,醉意朦胧;傍晚时分,在溪边寻找草药,悠然自得,村里的鸡犬不会因我们的到来而惊慌吠叫,门外的孩子们还不知道金钱的价值,不要说人世间充满了争宠夺利,我在这里闲居,得以安享晚年。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人渴望与友人一同出游,享受自然之美,不受世俗束缚,不追求禅理的深奥,只愿随心所欲地生活,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宁静、和谐,与诗人内心的追求相契合。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通过“策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禅”等诗句,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通过“岩畔摘花”、“溪边寻药”等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中的“村中鸡犬无惊吠,户外儿童不识钱”两句,更是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淳朴,与诗人内心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因仕途不顺,心灰意冷,转而追求一种逍遥自在、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一同出游、享受自然之美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淳朴,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追求,也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