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万仞峰峦一径开,
白云深处有人家。
管宁投老终归去,
王式当年本不来。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注:虽然“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这一联并非直接出自某位诗人独立成篇的完整诗作中的全部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嵌入了一首虚构的唐代诗人贯休的《山居》诗中,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以禅意诗著称,此处理解为贯休风格的一次创作尝试。)
作者简介
贯休(832年-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又能吟诗作画,时称“三绝”,武成三年(910年),依吴越王钱镠,赐号“禅月大师”,有《禅月集》存世。
译文
万仞高的山峦间只有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白云缭绕的深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管宁年老后终究选择归隐山林,王式当年本就无心踏入仕途,岩石间的瀑布喷溅而出,晴空之下如同细雨绵绵,林间的藤蔓遮蔽了阳光,夏日里多了几分寒意,闲静的柴门面对着蜿蜒的山路,茂密的柳树环绕着清幽的读书堂。
释义
此诗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山居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两句,借用了历史上两位隐士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山居图景,前两句通过“万仞峰峦”与“白云深处”的对比,展现了山居环境的幽静与高远;中间两句则通过管宁和王式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的淡泊;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岩溜喷空”、“林萝碍日”,以及“闲门”、“深柳”等,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生活的清幽与闲适,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禅意,体现了贯休诗风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结合贯休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作品可能源于他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禅理的深刻领悟,贯休一生游历四方,晚年更是倾向于隐居修行,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首《山居》诗虽为虚构,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贯休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