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唐·孟浩然
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作者及朝代
孟浩然,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89年,卒于公元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
作者简介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不顺,以布衣终身,他性格耿介不随世浮沉,四十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译文
苍耳密布的树林中李白曾经走过,鹿门山下庞德公也曾悠然归来,岩壁间的小径上寂静无人,只有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释义
首句“苍耳林中太白过”借用了李白的形象,苍耳林象征着自然与野趣,暗示诗人对自由不羁生活的向往,次句“鹿门山下德公回”则提及庞德公,他是东汉末年名士,隐居鹿门山,此处借指隐逸生活,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直接描绘了隐居之地的幽静与诗人的孤独生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苍耳林、鹿门山等自然景象,以及庞德公、李白等历史人物,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寂寥”与“幽人自来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诗人也借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创作背景
孟浩然一生未入仕途,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山水和隐居生活中度过,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游历或隐居期间,面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苍耳林、鹿门山等自然景象和庞德公等历史人物,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