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笔
唐·杨收
虽在干戈地,常能翰墨中。
尔来丧乱愁天公,谪向君家书砚中。
作者及朝代
杨收,唐代文学家,生活在晚唐时期,他自幼聪颖好学,文采斐然,曾任宰相,对文学和书法都有较深的造诣。
作者简介
杨收(生卒年不详),字藏之,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自幼好学不倦,博通经史,大中四年(850年)登进士第,累迁中书舍人,咸通四年(863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善于文辞,才思敏捷,但性格急躁,为政严苛,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端州司马,不久病逝于贬所。
译文
虽然身处战乱之地,但我的笔墨依然能在书卷中挥洒自如,近来天下大乱,愁云惨雾,仿佛是天公将我贬谪到你的书砚之中,与你共度这艰难岁月。
释义
这首诗以笔自喻,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的愁苦心境和无奈之情,首句“虽在干戈地”点明了战乱的环境,但“常能翰墨中”却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他依然能够坚持文学创作,后两句则通过“尔来丧乱愁天公,谪向君家书砚中”的比喻,将个人的遭遇与天下的乱局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笔为题材,却寓含了深刻的情感和社会背景,诗人通过笔的自述,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战乱时期的愁苦心境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虽在干戈地,常能翰墨中”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在逆境中坚持文学创作的坚韧精神,而“尔来丧乱愁天公,谪向君家书砚中”的比喻,则更加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杨收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动荡和变迁,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坚持文学创作的坚韧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品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杨收个人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情感。